濟南冠群坊食品有限公司
聯(lián)系人:張經(jīng)理
手機:0531-59820718
手機:0531-59820717
電話:0531-59820719
Email:jngqfsp@163.com
地址: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(qū)無影山中路153號香港國際9號樓二單元808室
公司新聞
當前位置:{dede:field name='position'/}中國古代人吃什么油?
油脂是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(yǎng)素之一,在人類的日常飲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它不但給人提供熱量和必需脂肪酸,更能夠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可口?,F(xiàn)在市場上食用油口味和種類都非常豐富,我們的先人他們是吃什么油呢?他們是如何獲取油的?聽濟南花生油小編聊一聊:
動物油脂
開始的時候,油都是從動物脂肪中提取。狩獵時代人們就發(fā)現(xiàn)在加熱肉食的時候,會有液體從中滲出,這大概就是先民對油脂原始的認識。有文字記載以來,油開始叫“脂”或“膏”。按《釋名》曰:“戴角曰脂,無角曰膏”。就是說從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叫脂,從沒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叫膏。比如牛油羊油稱脂,豬油則稱膏。關于“膏”和“脂”,還有另一種解釋,《禮記·內(nèi)則》記載,當時烹飪,“脂用蔥,膏用韭。”宋元時期的學者陳澔注釋道:“肥凝者為脂,釋者為膏。”就是凝固成固體的叫脂,融化成液體的叫膏。我們現(xiàn)在把凝固的叫脂,融化的叫油,“膏脂”一詞已經(jīng)基本不用了,但現(xiàn)在我們還有一個常用的成語還保留著這兩個字:民脂民膏。
關于動物油脂在烹飪中的應用,不少文獻都有記載,比如《周禮·天官冢宰》記載:“凡用禽獻:春行羔豚,膳膏香;夏行腒鱐,膳膏臊;秋行犢麛,膳膏腥;冬行鮮羽,膳膏膻。”這里規(guī)定了四季獻給天子的鳥獸及烹飪用油。膏香、膏臊、膏腥、膏膻這幾個詞有不同的解釋,但不外乎就是牛油、羊油、豬油這幾種動物油脂。
先秦時期的飲食泛善可陳,那時候的蔬菜大都口感很差,留傳到現(xiàn)在的也就是蘿卜、韭菜、蔥、蒜等寥寥幾種,其余的已經(jīng)基本退出蔬菜行列成為野草了,我們現(xiàn)在吃的大部分蔬菜品種都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從外國引進來的。因此那時候貴為天子也就是天天吃動物油煎肉。
當時的動物油脂除了烹飪,還用于照明?!妒酚?middot;秦始皇本紀》記載:“(秦陵地宮)以人魚膏為燭,度不滅者久之。”1968年從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出土了長信宮燈,根據(jù)出土的實物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,推測宮燈內(nèi)燃燒的的物質(zhì)也是動物油脂【1】。
還記得中學歷史書上的長信宮燈的圖片嗎?
植物油脂
植物油料作物在我國具有很長的種植歷史,品種也很豐富。比如大豆,古代叫做菽,春秋時期已被列為五谷之一,但那個時候的這些作物主要是作為糧食蔬菜作物,真正用來做榨油原料的,大概在漢朝才出現(xiàn)。開始用來榨油的原料也不是大豆,而是芝麻。大豆到了很晚才被用作榨油原料,原因后面再講。
西漢武帝時期,張騫出使西域,開疆拓土的同時也給中原地區(qū)帶來了很多西域的農(nóng)作物種子:葡萄、苜蓿、石榴、芝麻等等。芝麻因為是張騫從西域胡地帶回的,所以芝麻早叫“胡麻”。在漢時已被用于榨油,所生產(chǎn)的油叫“麻油”或“胡麻油”?!度龂?middot;魏書》記載,魏將滿寵在抵御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,“折松為炬,灌以麻油,從上風放火,燒賊攻具。”回想一下這場戰(zhàn)役,一邊戰(zhàn)火沖天,一邊是點燃的芝麻油香味四溢。不知道交戰(zhàn)雙方將士是不是一邊打一邊流口水。
西晉的張華所著的《博物志》有幾條芝麻油在食物中應用的記載:“煎麻油。水氣盡無煙,不復沸則還冷??蓛?nèi)手攪之。得水則焰起,散卒不滅。”“外國有豆豉法:以苦酒浸豆,暴令極燥,以麻油蒸訖,復暴三過乃止。”因此起碼在西晉之前,芝麻油已經(jīng)被廣泛的應用在食物烹飪中。南北朝的賈思勰所著的《齊民要術》記載:“按今世有白胡麻、八棱胡麻,白者油多。”這個時期的芝麻已經(jīng)有不同的品種,人們在榨油過程中知曉了哪個品種的含油率更高?!洱R民要術》中還記錄了許多食譜,從中也可看到芝麻油在當時已經(jīng)被廣泛的應用。
宋代之前關于食用植物油脂的記錄,大部分都是芝麻油,其它油料的記錄很少。宋代是我國古代科技發(fā)展的一個高峰,四大發(fā)明中的活字印刷術、指南針均出現(xiàn)在這一時期。榨油技術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長足發(fā)展,用于榨油的油料作物開始增多。北宋莊綽在《雞肋編》里記載:“油通四方,可食與然者,惟胡麻為上,俗呼脂麻。河東(今天的山西)食大麻油,陜西又食杏仁、紅藍花子、蔓菁子油(菜籽油),山東亦以蒼耳子作油,穎州亦食魚油。”
宋代人不但吃的油品種增加,對油炸食品的熱愛也是前所未有。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里記載:“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,不問何物,皆用油煎。”真是恨不得芝麻都要用芝麻油煎一遍再吃。宋代的許多筆記中記錄的小吃都有“油餅”、“油炸夾兒”、“油炸春魚”等等【2】。我國的傳統(tǒng)小吃油條,據(jù)傳說是南宋紹興年間,秦檜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,人民為了表示對奸臣的憎恨,把秦檜和其妻王氏的樣子捏制到面餅上,并把兩塊樣子不同的面餅背靠背粘著并放在滾油鍋里炸,起名叫“油炸檜”,后來更名為油條【3】。且不管傳說真假與否,看來對高熱量油炸食品的熱愛,古今皆同。
這種愛好大概也傳染給了周邊的國家,游牧民族國家自產(chǎn)的動物油估計都不夠吃了,需要從宋朝索取。宋代重文輕武,兵力積弱,每年不得不向遼、西夏以及后來的金進貢歲賦以維持和平,據(jù)《宋史》記載,在進貢的物產(chǎn)里面,其中就有油【4】。南宋時期曾出使金國的洪皓記錄了這么一件事情,金國對待宋朝來的使團,在生活待遇方面,酒、肉、面、米每人都有供應,但只有副使以上級別的才每日供給油【5】。你看當時的金國,油是多么寶貴的生活物資。
元代之前,有關植物油的記載多是品種、用途之類。用什么方法來榨油,只有“炒焦壓榨,才得生油。”這般的寥寥數(shù)語【6】。至于榨油用的器具則找不到記錄。次記錄了榨油器具的是元代王禎所著的《東魯王氏農(nóng)書》。在這本書里有一章節(jié)《油榨》,詳細記錄了油榨車的結構和使用方法:
“取油具也。用堅大四木,各圍可五尺,長可丈余,疊作臥枋于地,其上作槽,其下用厚板嵌作底槃,槃上圓鑿小溝,下通槽口,以備注油于器。
凡欲造油,先用大鑊炒芝麻,既熟,即用碓舂,或輾碾令爛,上甑蒸過,理草為衣,貯之圈內(nèi),累積在槽;橫用枋桯相桚,復豎插長楔,高處舉碓或椎擊,擗之極緊,則油從槽出。此橫榨,謂之臥槽。立木為之者,謂之立槽,旁用擊楔,或上用壓梁,得油甚速。”------《東魯王氏農(nóng)書·農(nóng)器圖譜集之九》
文中詳細的記載了器械構造以及原料的破碎、蒸炒、制餅和壓榨的過程,對此作者有詩云:巨材成榨床,細溜刻槃扣;麻爛入重圍,機械應心手。這種榨油方法一直流傳到現(xiàn)在,在某些農(nóng)村地區(qū)還能夠看到這種古老的制油方法【7】(視頻見文末)。不過這種榨油方法勞動量很大,作業(yè)人員非常辛苦,因此作者也同時感嘆道:取之亦多方,脂膏竟誰有?回顧室中婦,何嘗潤蓬。
明代是我國古代科技發(fā)展的后一個高峰,問世于晚明的《天工開物》,是我國部關于農(nóng)業(yè)和手工業(yè)生產(chǎn)的綜合性著作,作者宋應星一改前人旁征博引,視生產(chǎn)研究為風雅余事的習慣,次以系統(tǒng)的、統(tǒng)計的方式記錄了到明代為止我國古代重要的農(nóng)業(yè)和手工業(yè)生產(chǎn)。本書的第十二卷《膏液》中,詳細的介紹了十余種油料作物的出油率、油品的性狀及優(yōu)劣排名。另外對當時的榨油工藝和榨油器具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和繪制。
作者對各種食用油脂的油料優(yōu)劣排名:好的是胡麻、萊菔子(蘿卜籽)、黃豆、菘菜子(白菜籽),其次是蘇麻、蕓苔子(油菜籽),再次是茶籽(現(xiàn)在的茶籽油可是食用油),再次是莧菜子,差的是大麻仁。
對于制油工藝,書中除了《東魯王氏農(nóng)書》記錄的工藝外,作者還特別提到了一種“水煮法”用來從蓖麻和芝麻中取油,這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所說的水代法。用水代法制取的芝麻油叫做“小磨香油”,直至今日依然是我們?nèi)粘E腼冎械闹匾{(diào)味品。關于榨油后的油餅的用途,作者只記錄了在江南地區(qū),豆餅是作為豬飼料的。這一方面反映了明代晚期江南地區(qū)的富庶,另一方面古人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也發(fā)現(xiàn)了豆餅是一種優(yōu)良的動物飼料。今天,大豆榨油后的副產(chǎn)品---豆粕,其蛋白含量超過40%,是目前世界上大的植物蛋白飼料來源。
書中有意思的的是作者詳細的記錄了十余種制油原料的出油率,從中我們可以一窺明代榨油業(yè)的技術水平。
注:明代的“石”既是量的單位也是衡的單位,作為衡的單位1石折合120斤(相當于現(xiàn)代的70.8千克)《天工開物》本章的其它計量單位都是衡,上表數(shù)據(jù)是把石作為衡的單位計算出的結果。
上文提到大豆在我國種植歷史很悠久,但是作為榨油原料卻很晚,原因就是大豆的含油低,只有16~19%,到了明代用壓榨法的出油率僅為7.5%。而芝麻含油較高,達到45~50%,用壓榨法能獲得接近35%的出油率。另外一種出油率很高的桐子,其榨出的桐子油不能食用,只能用作燃料。除了芝麻,其它的食用油油料作物很少有超過25%的出油率,這就是芝麻油在很長的時期內(nèi)領風騷的原因。
另外,以現(xiàn)在所知的各種油料的含油率來看,明代的壓榨工藝加工后的油料殘油大約在10~15%,這應該也是當時的技術所能達到的高水平了。即使是后來使用了機械式壓榨機,油料中的殘油還是在6~8%左右。那部分頑固滯留在油料中的油脂,一直到了19世紀中期歐洲發(fā)明了“浸出法制油”后才得以被徹底提取出來(浸出工藝加工后的油料殘油<1%)。
我們現(xiàn)代生活經(jīng)常食用的各類油脂,在上述文中基本都提到了,但唯不見花生油的蹤影?;ㄉ暮秃芨?,約為45%左右,用來榨油能獲得較高的出油率,為啥直到明代還找不到花生油的記錄?因為花生也是一個外來物種。雖然我國很早就有“花生”物種的記錄,但是我們?nèi)粘J煜さ幕ㄉ贩N,則原產(chǎn)自美洲。哥倫布發(fā)現(xiàn)美洲新大陸不但是歷史學、地理學上的大事,同時也是農(nóng)業(yè)史上的大事。不少我們現(xiàn)在耳熟能詳?shù)霓r(nóng)作物皆原產(chǎn)自美洲:玉米、辣椒、紅薯、花生等等。據(jù)謝國禎先生考證,大約在明末清初,美洲品種的花生(大花生)在中國才開始廣泛種植起來【8】。花生榨出的油色澤清亮、香味濃郁,很快就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,成書于18世紀末的《滇海虞衡志》記載:“落花生為南果中…… 若乃海濱滋生,以榨油為上,故自閩及粵,無不食花生油,且膏之為燈,供夜作,今已遍于海濱諸省,利至大。”目前花生大的種植地區(qū)已北移至山東了,大概是山東的自然條件更加適合花生的種植吧。青島嶗山地區(qū)在晚清時期已經(jīng)形成了成規(guī)模的花生油榨油坊群,時至今日,膠東地區(qū)依然是我國大花生油的產(chǎn)地。
鴉片戰(zhàn)爭后中國門戶洞開,隨著堅船利炮一起涌入的西方現(xiàn)代物件對中國很多傳統(tǒng)行業(yè)造成了沖擊。1867年英商在牛莊(即現(xiàn)在的營口)開辦了牛莊豆餅廠,用蒸汽機做動力來取代原來的人工或畜力對大豆進行破碎;19世紀末英國太古洋行在牛莊設立了一所新式油坊,用蒸汽機將黃豆壓碎,以手推螺旋式榨油機榨油;至20世紀初,我國沿海通商口岸已經(jīng)設立了不少外商投資的機械榨式榨油廠,古老的榨油業(yè)緩慢的開始了近代化和現(xiàn)代化的進程,那將是另外一則長長的故事?!?】
后說一個找資料的時候看到的故事:在金國不但油是寶貴的物資,醋、面醬這些都是?!督鹗?middot;石盞女魯歡傳》記載,金哀宗時期,女魯歡被一政敵構陷,罪名是皇上到你的地盤了你不好好供應,醬都不舍得拿出來(“上供不給,好醬亦不與,汝罪何辭。”),然后抄家,果然從他家里抄出二十多缸上好雜醬,然后就殺掉了。跟后來的慈禧給肅順定的“把持一切事務,于傳取應用物件,抗違不遵”有的一拼。
推薦閱讀/ Recommended reading
- 營養(yǎng)與健康大豆油廠家分享[2022-06-14]
- 花生油生產(chǎn)廠家分享油脂特色[2022-06-14]
- 菜籽油花生油生產(chǎn)廠家分享[2022-03-18]
- 如何正確選油大豆油廠家分享[2022-03-18]
- 環(huán)氧性能及用途大豆油廠家分享[2022-03-11]
- 調(diào)和油兩類花生油生產(chǎn)廠家分享[2022-03-11]
- 平衡的脂肪酸組成玉米油廠家介紹[2022-03-04]
- 如何正確選油大豆油廠家分享[2022-03-04]
- 大豆油廠家講解生產(chǎn)工藝[2022-02-25]
- 花生油生產(chǎn)廠家講講與橄欖油的營養(yǎng)[2022-02-25]
...